因村制宜找门路 致富路上迈大步
——丰南区老区重点帮扶村致富调查
唐山市丰南区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因村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广开门路,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使得大部分老区重点帮扶村走上富裕之路。他们的做法是:
集体经济带动。柳树镇戟门村地处南部沿海盐碱地带,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2007年确定为老区重点帮扶村以后,村两委班子运用集体积累和有关帮扶资金,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先后投资230多万元,疏通河道15000延长米,上变压器14台,打井11眼,架设高低压线4000米,建成了 2000多亩高标准稻田,2500亩养殖水面。他们实施稻蟹混养、鱼虾混养等新技术,农业收入迅速增长。同时鼓励农民利用本地饲草多的优势发展畜牧业及稻谷、水产加工业,相继建起现代化大型养猪场1座、牛羊育肥基地1个、不同规模的稻米加工厂、水产冷冻厂、铸造厂、修理厂等19个。同时,依托毗邻丰南区沿海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发展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目前全村已有大型运输车辆65台,建筑工程机械144台,沿街饭店24家。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0元,是2006年的3倍。
龙头企业拉动。王兰庄镇么家庄村有306户,1068亩耕地,养殖水面1000亩,83个养鱼池,养鱼收入占村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以前由于养殖方式落后,效益较差。为解决春季鱼苗采购难和秋季储存难,冬季销售难,2012年他们引进组建了添程温泉渔业养殖公司,建温室大棚6个,占地60亩。温室大棚水面亩产鱼10万多斤,比露天养殖有了大幅度提高,每年还能为当地养殖户提供200万尾鱼苗,亩收入10万多元,实现了育苗、养鱼、储鱼的链条式发展。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比上年增长14.1%。
科学技术驱动。钱营镇后打弓村有172户,2796亩耕地。2005年由蔬菜经销大户赵民发起,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协会。他们按照新型日光温室技术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施工、统一配套设施,建起100多个温室大棚;引进推广早熟、抗病、坐果率高的蔬菜新品种,应用温室滴灌和生物杀虫新技术。同时建起育苗温室15亩。使得全村设施蔬菜扩展到2300亩,占全部耕地的83%,蔬菜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公斤。青椒、黄瓜、西红柿、尖椒四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蔬菜园区被命名为省级蔬菜标准园。从而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00元,较上年增长25%。
基础设施推动。钱营镇史庄子村有230户,有2600亩耕地,全部为沙壤地,因水源缺乏,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耐旱作物,产品单一,效益低下,每亩地纯收入不过300多元。2007年他们先后投入120多万元,打农用机井16眼,安装节水管灌28000米,配套潜水泵37台,架设高低压线4500米,电力增容 300千瓦,全村2600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实现了节水灌溉。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增产的同时,他们大力发展粮菜、菜菜套作、连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800亩。同时采用拱棚、嫁接等技术,培育出高品质的西瓜秧苗和甜瓜秧苗,供应本村和销往外地,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0元,比2006年增长3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