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太行骄子

发布日期:2014-08-18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追记内丘县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

    

201421959岁的河北省内丘县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上图,资料照片)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全村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来到他的家中,希望看他最后一眼,久久不愿离去。

王胜带领村民兴水利、办企业、治荒山,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富裕、村风和谐的新农村。

治水拔穷根

西石河村位于内丘县西部丘陵区。上世纪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水浇地只有30多亩,岗坡荒地则有5000多亩,是全县有名的穷村。

年仅18岁的王胜,决心改变西石河面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给公社书记韩金堂写信毛遂自荐。韩金堂看到这封信,找到正在村里当老师的王胜,两个人挤在学校宿舍一张床上,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这位公社书记被王胜的胆识和魄力感动,选择王胜担任西石河村支部书记。

“那时候,西石河45里荒沙岗,种啥啥不长。”西石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于洋小说,“王胜认为,荒岗一毛不长,关键是缺水。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饱饭,必须先得治水,把荒岗变成良田。”

1975年冬,王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到村里的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寒冬腊月,他们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就拾把柴火烤一烤干粮,渴了就凿几块冰煮水喝。经过一冬天艰苦努力,蓄水池建成了,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

此后10年,王胜带领乡亲们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挖了10眼大口井,使全村139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彻底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泉”开致富路

解决了温饱,王胜并没有满足,他还想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西石河村西南长寿岗上,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村里老百姓把这泉叫做“长寿泉”。王胜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到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专家化验泉水。化验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3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王胜想,一定要让如此优质的矿泉水为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1990年初,王胜带领村民在村南山岗上开发“矿泉水”,经过积极争取,他们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

1991年,我们俩凭着年轻力壮,一个人背两箱水,一箱26斤,一直背到四川成都,第一次参加糖酒会。”于洋小说。也就是这次糖酒会,在还没有启动矿泉水厂的情况下,他们硬是签出去20多万元的合同。

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饮料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之后,他们又陆续建成了“红豆沙”“八宝粥”等生产线,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经过滚动发展,矿泉水厂已发展成为年产矿泉水6000吨,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

2000年以后,王胜年年都要给全村群众发福利,还格外照顾困难户和老年人。过年时,西石河村不管大人小孩人人有红包。村民王常林说,“就连农村合作医疗也不用自己掏腰包,村里直接把钱都出了。”

建设“花果山”

西石河村共有荒山5000多亩,如何把荒山利用起来,是王胜一直思考的问题。

新世纪之初,王胜提出新设想:对荒山荒坡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一座高效农业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长寿百果庄园。但大家提出了疑问:南岗没土,能不能长树?南岗缺水,树能活吗?南岗已经分到户里,再归拢起来容易吗?

面对质疑,王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南岗没土,村北有个土疙瘩,削平了运过去,既解决了土的问题,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宅基地。南岗没水,咱们不是守着马河水库吗,把马河的水调过来。没有地,咱们可打乱重分,把荒岗收回来!

思想统一了,干劲也就足了。20006月,长寿百果庄园拉开建设帷幕。那段时间,全村几乎家家出工,人人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拖拉机满山跑。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百果庄园已初具规模,种植了林果160多种,26万株。他们还与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聘请果树、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指导。2007年,百果庄园对外开放,以“树上超市、鲜果采摘”吸引游客,当年就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吸纳周边村民238人就业。

在西石河村集体经济一天天壮大的同时,王胜还把心思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上。走进西石河村,30年不落后的农村教学楼、漂亮气派的农娱宫、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家家户户的自来水……无不凝聚着几十年来王胜为集体、为村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雨水前后,百果庄园大棚里的葡萄开始吐蕾,山花也慢慢盛开。王胜走了,几乎没有留下个人财产,却为集体留下一座苍翠宝山。

从河北邢台内丘县西石河村村支书到后来当选内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胜的穿衣打扮一直没怎么变,一件棕红色休闲西装配红色圆领衫,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土”。没有变的,还有他的精神、他的干劲、他的胆气……

在谈到王胜为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时,内丘县原县领导孔增建作出这样的评价:“王胜的一生,可以说是‘尽心帮父老,竭智助乡亲’,农村需要这样的干部,时代呼唤这样的干部……”

个性有“三勤”

嘴勤,不怕求人,善于求人;腿勤,不怕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手勤,俭朴节约,变废为宝。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办事方便,王胜买了一辆嘉陵摩托。“那时候,王胜的形象就是破摩托加旧棉袄。”时任内丘县物资局副局长的韩老黑说,一听摩托响,多半是王胜来找帮忙。“王胜求人,一次不行二次,五次不行十次,不达目的不罢休。”

 30年前的西石河小学,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连房顶都得用木头柱子支着。王胜决定要给孩子们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教学楼。但盖楼需要的木材、电线、玻璃等建筑材料都要跑指标。腿勤是王胜的又一法宝。王胜经常骑着摩托,向县里、市里,甚至石家庄,一遍又一遍跑,一次又一次求,终于拿到了指标。

王胜手也勤快。他和村民建起了土砖窑,自己脱坯子、烧砖……1986年,三层高的教学楼建好了,成了村里最高、最气派的建筑。用他的话说,教学楼要“头十年属一流,二十年随大流,三十年不落后!”而今,村教学楼仍是当地村办小学中较好的学校。

干活,王胜也是冲在前面。198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村民们正挖大口井,可是抽水的水泵突然堵住了。“在场的人,谁也没动,谁都不愿意下到又黑又冷的井底。”村民王常林说,这时,王胜来了,二话没说就跳到冰水里,挖开泥浆、冰块……

外号叫“老抠”

“常住便宜的河北剧场招待所,10元一个床位;最常吃的是拉面,往往连个饺子都不舍得吃。”

王胜有一个外号叫“老抠”。“要想省,吃烩饼”,这是王胜的名言。“在石家庄,常住价位便宜的河北剧场招待所,10元一个床位;最常吃的是拉面,往往连个饺子都不舍得吃。”司机闫双朋回忆说。

“他是苦孩子出身,大概是因为他吃过苦、受过罪,当干部以后,经他手里成的工程、上的项目不下百十个,过手的钱上亿元,可是他一直精打细算。”村民王常林说。

曾给王胜干过多年工程的赵永国说:“他把每一项工程的细节都熟记在心,能给你精算到每一块砖、每一方土、每一棵草木。我们都是看中了他这个人才来。”

家人却无法理解王胜的“抠门儿”。有一次,妻子柳小芬要去探望有病在身的哥哥,向他要钱。“他只掏了10块钱给我,当时连一箱方便面都买不到。这么多年,因为花钱的事儿,不知道和他生过多少气。”

王胜对家人抠门,对村民却很大方。王田德是个盲人,一家人生活困苦。王胜自掏腰包,送他到保定学习按摩,并在村委会办公室为他安排了一间屋作按摩室,让王田德全家生活有了希望。“他‘抠’了一辈子,为西石河村留下近两亿资产,可是谁能想象他的全部家当值不了几万;他为集体盖了成千上万间房子,可儿子大了要结婚,还得改造一间老房子。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村子的发展上。就凭这一点,西石河的干部群众信服他!”西石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于洋小说。

身躯在奔走

“他是老百姓的服务员,小车不倒只管推,使死累死不后悔……”

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医生多次嘱咐他,要注意休息,规律饮食,但他一天也停不下来,一直带病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去年糖酒会,他执意要去。其实我心里明白,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累垮了。我们住的地方,离会场也就几百米,但他每走几十米,就要休息一下。他是一步一步挪到会场的……”于洋小说。

“他当党支部书记近四十年,天天早出晚归,一年到头,也就大年初一、初二歇上两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外奔跑或盯在工地上。”柳小芬谈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王胜走了,走得很匆忙,没来得及作别卧病在床的88岁老母亲,没来得及修整自家已显寒酸的房屋,他26岁的儿子尚未成家。

于洋小说,王胜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台机器,没日没夜地给西石河村老百姓造福;他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头牛,拼死拼活地为西石河老百姓拉套。“王胜是用这条命,来树立村干部的形象;用这条命,来扛西石河村的这杆旗。他这辈子,值!因为,西石河老百姓的心中已为他树起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