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石头村里石头红

发布日期:2013-08-26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韩庆志

省会碧波荡漾的太平河,发源于鹿泉深山,那里有一座山峰叫野山寨,山腰里有几股甘冽的山泉,那山泉欢唱着流出山涧,流到鹿泉城,又流到石家庄。野山寨的山泉旁,有一个叫水峪的山村,这就是鹿泉红色石头村。

整个村庄,坐落在山谷中,一座座民居由红色石头砌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道路也是山石开凿铺设而成。水峪人惜地如金,每一寸土地都充分利用。独具特色三层红石楼,在全国罕见,这种楼最下层为半地下室,是猪圈,二层是人居住,三层大多做仓库,存粮食和干果、萝卜干、干菜等物,三楼顶多是石板铺就,夏季的夜晚,村民在楼顶晾热,原生态丝竹,回荡在野山寨。据明嘉靖《获鹿县志》记载,水峪村归郑家庄管辖,郑家庄的草场地设在水峪,村民为皇家养军马。郑家庄的高、聂两户人家被派到水峪养军马,他们就地取材,盖起了红石房,并开垦土地,在这里安居下来。他们还把古老的丝弦带进了山里,世代相传,自娱自乐。到现在村剧团唱的还是老丝弦,剧团还保存着一块匾,是老辈子郑家庄乡亲送的,上镌刻“阳春白雪”四个大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这一文化遗迹,称其为原生态环境之标本,现已制定了村落保护开发规划。

原生态石头村、太平河之源、喀斯特大溶洞和老丝弦,成为水峪村的四大名片。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有第五张名片——鹿泉革命老区村。

193710月,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踏进了获鹿(今鹿泉)大地,开始了在获鹿的烧杀抢掠。193712月共产党在获鹿南端成立了元获县抗日政府,由老红军芦世年任县长,芦世年率领的八路军游击队同人民群众一起扫除了这一带的维持会,打击了清乡队。19385月司令员桂干生、政治委员张贻祥率八路军桂支队来到获鹿南端,把南铜冶、南故邑、永壁三个据点的清乡队全部消灭,并扫清了这一带的维持会。同年6月,八路军在北寨村成立了“获鹿县抗日南区政府”。这个抗日政权,后来曾称获鹿县(路南)抗日政府,曾驻北寨、梁庄、水峪、割子岭,水峪村也是这个政府的驻地之一。在对日本侵略军与汪伪的斗争中,水峪村建立了党的组织,第一个党小组长是梁玉凤。很多户家中住过“八路”,甚至“联保主任”家,也成抗日武装区干队的驻地。

1944年春节,区干队来到水峪村,就住在“联保主任”家,这样更安全些。水峪的老百姓为区干队放哨,就在那天晚上,放哨的老乡说“炮台上来人了”,只见一个伪军来到联保主任家,张区长沉着冷静,接待了这个伪军。公安助理员张英昌给他讲了我党的方针政策,给他指明前途和方向。这个伪军表示愿意立功受奖。于是张区长提出让他回炮台做内应,配合武工队拿下炮台,他答应了。于是,定下两次明火为暗号。为防万一,武工队让他写了保证书,并告诉他,如失信,我们就将保证书交给日本人,当天晚上,武工队冒着寒风出了村,悄悄摸到炮台的出口处隐蔽待机,夜深人静后,武工队看到炮台上吸烟明火一次,知道这个伪军守信,等第二次明火后,吊桥放下,上炮台的梯子也放下了,张区长首先冲上炮楼,张英昌随即冲到炮台顶上缴了站岗的抢。其它人员冲到室内把十几个伪军全部俘虏。没放一枪一弹,拿下了水峪村附近的敌炮台。

1945年在区委、区干队的领导下,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成立党支部后,聂上书是第一任支部书记,聂瑞生是民兵队长。水峪民兵在这一带很有名气。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的先遣军占领了获鹿县城,水峪民兵又和先遣军干上了。1946年2月16日,郄庄东炮楼上的敌军到武庄抢菜,水峪4个民兵在火鸡沟设伏,一排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他们立即向敌开火,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此时聂瑞生向敌喊话,宣传党的政策,迫使敌排长带领下属向水峪民兵缴械投降。水峪民兵的胜利,激怒了恶霸、还乡队长赵廷梅,赵廷梅欲回村策划报复,被聂瑞生之妻共产党员梁玉凤发现,民兵队及早做了安排,等赵廷梅带领上安还乡队到水峪搜查武器、弹药时,一无所获。事后,获鹿县二区人民政府查封了赵廷梅的家。330日赵廷梅再次带领上安还乡队包围了水峪村,惨无人道地杀害了共产党员梁玉凤和婆婆毕桂英,其女儿聂香兰也被残害。在腥风血雨的袭击下,水峪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继续投入战斗。在中共获鹿南区政府的领导下,水峪村成为获鹿南区的战斗堡垒。南区政府的战斗号令从这里发出,获鹿独立营从这里出发,各村干部在这里集合,为红色政权筹粮筹款,水峪百姓都是拥军支前的模范,跟着党走过一程又一程,走进了和谐富裕的太平盛世。这真是:

太平之源水峪村,

绿水青山景宜人。

红色石头会说话,

丝弦悠悠颂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