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威震冀南——威县县城解放纪实

发布日期:2013-08-26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威县老促会

 

1938510,攻打威县县城的战斗(亦称“五·一○”战斗)是八路军挺进冀南以后第一次成规模地主动对日军作战,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开始了。当时国民党部队驻平津一带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驻保定的是高树勋的河北省保安部队,石家庄有商震的五十三军,沧州有刘多荃的一个军,德州有孙桐萱的一个师,南宫有白风翔的骑兵旅,总兵力有十万多人。

当时,卢沟桥驻军二十九军赵登禹旅对日军的疯狂挑畔进行了英勇抵抗,进犯天津的日军也遇到驻军二十九军张自忠部的顽强还击,但终因力量悬殊,北平、天津于7月底8月初相继沦陷。其他部队更是一触即溃,闻风而逃。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先后沦陷。

日军乘虚而入,未遇重大抵抗,即于1937年底进至黄河北岸,占领黄河以北平汉、津浦两大干线及广大地区。威县县城于193711月间沦陷。侵占威县的日军是清水旅团的一个中队,约130余人。

 

19378月,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9月,八路军奉命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首战平型关大捷,歼敌3000余人,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烧毁敌机24架。又在神头、七亘村、响堂铺等地取得一连串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

1938年初,陈再道、宋任穷相继率领东进纵队穿越平汉铁路,挺进冀南。5月初,徐向前副师长率领七六九、六八九团和曾国华支队来到南宫,与东进纵队会合,决定在冀南进行一次主动对日作战,以振奋军民精神,扩大根据地。

威县地处冀南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威县日军是冀南根据地的一大祸害,势在必除。威县日军又是远离铁路干线而暴露在冀南军民面前的一个孤立据点,为我们扫除这一祸患提供了有利条件。

早在3月下旬,驻南宫八路军司令部就派参谋科长贾建国来到七级李侍曾部队司令部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威县战斗事宜,开始对威县敌情、社情、街道建筑以及县城周围道路、地形、地物等进行侦察和研究。

根据初步调查,他们拟出了策反威县维持会长和梦九反正,配合八路军作战的战斗方案。确定先作和梦九的把兄弟常座端的工作,由常座端与和梦九联系。

经过数次往返,4月下旬一天,常座端协同和梦九的儿子和舒甲来到七级谈判。谈判由李侍曾、贾建国主持,最后达成协议:和梦九在八路军攻入城后即率部反正,配合八路军作战,负责维持城内秩序,为八路军筹备给养等。八路军保证他全家生命安全,不以汉奸没收他的财产。根据他的要求,他的队伍归李侍曾收编。

 

4月底李侍曾部队司令部由七级移驻经镇,开始了战前准备的第二阶段。

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政委宋任穷。参战部队:主攻部队是八路军主力三四四旅六八九团鲍政委率领的一个营(营长姓王),李侍曾部在城东至张官寨一带打埋伏,东进纵队骑兵连(连长赵×亭)在威县以西侦察巡逻。另外从李侍曾部警卫连抽选七名战士为主力部队攻城担任向导。

193859黄昏,陈再道司令员和宋任穷政委来到经镇, 9点左右,徐副师长坐着担架来到经镇,抱病指挥战斗。

下达作战命令后,各部队即从经镇一带出发,分路向威城阵地行进。

作战司令部设在七里苏和五里台。战斗指挥所设在距城东北角约2里的一块坟地里。徐副师长、陈司令员就在这块坟地里指挥战斗。

1938510凌晨发起进攻,主攻方向是城东北角。一阵强攻,我八路健儿很快从东北角城墙攻入城内,迅速占领要点,迫使日军向碉堡龟缩。正当我八路军迂回包围敌人碉堡以便聚歼日军的时候,情况突然变化,汉奸和梦九背叛协议,带着他们的汉奸队从北门沿城墙根向我疯狂射击,日军也乘机反扑,顿使我军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境地。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打得十分激烈。

为了摆脱胶着局面和避免白天作战,我军奉命于10日拂晓撤出战斗。我大部分安全撤出,但掩护部队伤亡较重。攻城牺牲114名英烈,其中大部分是六八九团的健儿,还有李侍曾警卫连的三名战士。“五·一○”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日军闻风丧胆,惊恐万状,弃城逃走,威城宣告解放。

这次战斗,攻城之猛,入城之速,充分表现了八路军健儿的顽强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

 

 “五·一○”之战虽未全歼驻威城之日军,可是打跑了敌人,解放了威城,除掉了冀南中心地区的一大祸害。

原计划以“围城打援”的战术消灭日军,因威县城内敌人派出人员被我方抓获,致使平乡日军未派援兵,打援计划未能实现。

威县解放后,冀南各县、区抗日政府和人民武装迅速建立,战地动员会、农、青、妇各抗日群众组织以及儿童团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气势浩大,热潮澎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群众广泛发动组织起来了。在一个不长时期内冀南抗日根据地就屹立在华北平原上。

“五·一○”之战的巨大影响和伟大意义,已被历史发展所证明,铭刻史册,永不磨灭。

194651,冀南行署、冀南军区为纪念在“五·一○”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修建了威县烈士陵园,特立“一一四”英雄纪念碑。每年清明时节,各界人士来此扫墓,祭奠英灵。

附:    碑文

民国二十七年,旧历四月十一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进攻被敌寇盘踞已逾半载之威城。战斗从晨一时开始,至九时结束。当时主攻方向为城东门及城东北角一带。最先登城之战士,即由东北城角攀上者。由于当时威城工事坚固,敌寇预有准备,而该部队初到平原,人地生疏,对城内形势更不熟悉,且战斗进行中又遇到后方被敌伪会匪袭击,攻城部队遂不得不忍痛撤出行将胜利之战斗。是役在城内共牺牲连长以下指战员——四名。

此次战斗之猛,牺牲之大,为冀南平原以前所罕见。最惊人者:一为北城之战斗,战士二十余人,沿城向西跃进,将近北门时,突遭近城民房楼上敌寇机枪扫射,战士隐伏城墙塌陷处顽强抵抗。因机枪压顶不能抬头,乃完全以手榴弹应战。结果全部殉国。一为东城门内之战斗。当部队最后撤出时,有四十余人失掉联络,被困于街南一所民房内。东城上之敌寇复配合射击。当时火网交织,硝烟如雾,我军弹尽援绝,继以砖瓦。全体战士均为国家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嘻嘻,勇哉烈矣。此一一四壮士之死,振我军之威,寒敌寇之胆。显示我人民军队之素质,奋发我中华民族之气概。所谓死重泰山,足以当之。

战后三日,敌寇因受我之严重打击,昼夜惊惧,遂不敢再守,弃城逃窜。威城解放,市民腾欢,乃烈士搏斗牺牲换取之伟绩。是年冬威城复被陷落,但先烈之血基已成最后胜利之礪阶。盖烈士形骸虽灭,而精神益彰,激励奋发,前仆后继犹如长江之水,源溯细流综临沧海,郁为大观。

现在抗战胜利,和平实现,虽争取民主,巩固和平尚有待于后继之奋斗,而八年艰辛获得最后胜利已足慰诸先烈之英灵。于兹勒石,谨向先烈宣誓:

排万难以争取民主兮,团结更广大之群众。

反内战以巩固和平兮,消灭法西斯之余凶。

反倒退以坚持进步兮,实现和平建国之纲领。

不达目的誓不中止兮,犹如大江东去之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