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唐山市滦县南高各庄村第一书记刘秀芝
● 吴克生
滦县南高各庄村第一书记刘秀芝,现年61岁,原任县委党校总支书记,作为县委选派到老区村任职的“1+2”人才组合,她于2008年8月与大学生村官、医疗志愿者一起来到该村。5年多来,她踏踏实实驻村,认认真真工作,真心实意办事,干出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迎难而上
南高各庄村是冀东著名的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期间,姚依林、李运昌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有22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村334户,1060口人,1624亩耕地。入村以来,她满怀对老区人民的敬仰,带着感情走家串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带着责任穿堂入室,倾听百姓所期所盼。在这个基础上,她多次主持召开村“两委”会、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与大家共商发展大计。通过调查摸底,她了解到该村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穷”,累计欠外债40多万元。2008年以前村干部基本拿不到补贴。因为穷,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这里来。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乱”,村里上访告状的不断……刘秀芝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彻底改变南高各庄村的面貌,誓不罢休!
“四个第一”
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作为第一书记的刘秀芝决定首先抓班子建设,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她针对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情绪对立这一影响班子团结的“主要矛盾”,采取分别谈心、交心和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讲形势、谈责任,耐心做他们的工作,破解了双方矛盾,确保了村务工作的开展。之后,又结合镇党委,按照“民意”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随后,她响亮地提出了“四个第一”:领导干部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为第一选择,群众意愿为第一追求,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通过整章建制,实行民主议政,村务公开、创先争优、“三讲一评”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素质,党性观念和政策业务水平。从此,风正、气顺、团结的南高各庄村“两委”班子真正成为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奋力开拓
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此,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推动南高各庄村一步一个新台阶。
行路难、吃水难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为尽快解决这“两难”问题,刘秀芝努力从县老促会、市供电公司、庞大集团、县法院等部门筹集帮扶资金八十多万元,将全村主、副街道全部硬化,共修水泥路2.8万平方米,铺设地下水管道2万米,还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和60盏太阳能路灯,实施了低压整改(变压器增容到200KVA),满足了全村生产、生活用电;同时主街栽植了白玉兰等绿化树木,副街两侧栽种了草莓,全村墙壁粉刷一新,标语上墙,还建起了220平米的村民活动中心。现在人们眼里的南高各庄村,再没有破烂不堪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和绿树环抱、环境优雅的新农村。
为了使村民早日富起来,刘秀芝决定充分发挥本村种植草莓的优势,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去外地考察学习。新打灌溉机井18眼,使草莓种植面积增加500亩。与此同时,她积极动员本村在外能人李新民回村承包开发荒山,建立集采摘、垂钓、休闲、娱乐、养殖等为一体的生态园,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不但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而且起到了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作用。
为了活跃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刘秀芝和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起了600多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文体室、歌舞厅、老年活动站等。她还引导村民自行组建了30多人的秧歌队和舞蹈队,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儿童,每天都来活动中心扭秧歌、唱歌、跳舞,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家庭与邻里和谐……
面对南高各庄村五年巨变,干部群众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上级给我们派来了这么一位好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