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3)

发布日期:2025-08-20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挥师抗战 威震冀东

——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


李运昌,原名李芳歧,字凤鸣,1908年9月21日生于乐亭县胡家坨镇木瓜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7月,在乐亭中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0月,李运昌经李大钊推荐,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1月转为中共党员。

1933年3月2日,李运昌在木瓜口村组织成立乐亭县抗日救国会,并任主任。抗日救国会后改为“御侮救亡会”。御侮救亡会很快发展到昌黎、滦县、迁安,直至北京以东13个县。4月,在辽西绥中一带抗日的义勇军郑桂林师四五千人开进乐亭滦河东一带。李运昌闻讯后,组织募捐购买日用品及药品两大车,慰问义勇军指战员。李运昌征得该部将领同意后,经京东特委批准,选派共产党员朱琴轩、田砚农等30余人参加了该部,并建立了党的支部。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华北御侮救亡会。不久,乐亭御侮救亡会发展扩大为京东御侮救亡总会,李运昌任主任,各县也纷纷成立了分会。

1936年夏季,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了京东特委,李运昌任书记;重建了冀热边特委,王平陆任书记。经两个特委共同努力,冀东党的工作很快恢复发展起来,成立了许多抗日团体,如抗日联合会、农民齐心会、反帝同盟会、士绅抗日十人团、矿工劳工会等。

1937年5月,李运昌到延安参加党的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在白区工作会上汇报了冀东的形势和党的工作情况。随后,他以“鹿鸣”笔名在延安《解放》周刊第9期发表了《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的文章,揭露日伪的反动统治,反映了冀东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迫切要求。

七七事变后,日军扩大对华侵略,不断增兵华北,极力强化冀东的殖民统治。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将中共河北省委分为平汉线省委和河北省委,决定李运昌任河北省委书记,指示他到天津组建新省委。

9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指示河北省委准备发动冀东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同时,指令李运昌速回冀东,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

12月5日,中共冀热边特委和京东特委在滦县多余屯召开冀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会上,成立了有同盟者高志远、洪麟阁、杨十三等参加的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李运昌被推举为主任委员。会议决定,组织华北抗日联军冀东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5月,河北省委指示冀热边特委和京东特委合并为冀热边特委,胡锡奎任特委书记,李运昌专抓军事工作。同月,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在天津法租界召开会议,决定组建华北抗日联军,下设3个军区:冀南为第一军区,冀中为第二军区,冀东为第三军区(惯称冀东抗日联军)。会议推举高志远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

1938年6月下旬,冀热边特委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的名义,在丰润田家湾子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由军事部长李运昌主持。会议通过了《冀东抗日联军行动纲领》,公布了队伍建制和任职命令。冀东抗日联军计划组建6个总队,每个总队2000人左右,分为三路,其中第二路司令由李运昌兼任,辖第三、四、五总队。会议确定7月16日为冀东抗日暴动日期。

因暴动计划被日军侦知,敌人准备全力镇压。根据情况变化,暴动提前举行。7月6日,滦县港北村集合自卫会骨干300多人率先起义,宣布冀东人民抗日暴动开始。7月7日,冀热边特委和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接领导丰润岩口400多人起义,编成抗联第四总队,红军干部孔庆同任总队长。接着,李运昌亲率第四总队攻克兴城镇。7月9日夜,高志远率滦县南部和汀流河起义的农民攻打乐亭县城,拂晓前撤出战斗。7月16日,李运昌又率抗联二路5个总队和1个大队万余人,由榛子镇出发,攻占开滦赵各庄矿和洼里、古冶车站,切断北宁路交通。到7月底,李运昌领导的抗日联军第二路发展到5万多人,组成29个总队、12个独立大队和区队。

这次暴动震惊中外。抗日联军与四纵先后攻克9座县城和很多重镇,摧毁了冀东农村的日伪政权,建立一部分抗日政权,使日军在冀东的统治陷入了困境。9月1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冀东抗日大起义的贺电。当时中央社、路透社、美联社连续发表30多条新闻,公布冀东暴动实况。

10月8日,四纵党委、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冀东抗日联军领导人在丰润县九间房召开会议,决定四纵和抗联西撤。西撤途中,相继遭日伪军截击,死伤严重。面对日伪军封锁和围攻,李运昌与部分抗联负责干部紧急商议,决定抗联余部停止西撤,李运昌、李楚离遂分别率部队东返,在途中又两次被袭,减员严重。到11月初,李运昌率部到迁安柳沟峪时,直属队只剩下130人。

在迁安县柳沟峪,李运昌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的方针及具体安排。会议后,李运昌派抗联骨干分赴各地,收拢失散的干部和队伍,重新组建了6个总队,以及节振国工人特务大队、特务二大队、盘山独立大队等。1938年底,抗日队伍又发展到1400多人。1939年6月,冀东抗联队伍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1940年1月,李运昌在遵化县阁老湾村主持召开了冀东区党分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巩固现有游击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将分散在冀东各地的抗日武装重新改编为9个游击总队;建立地方武装,各县设大队部,领导县、区游击队和群众武装。随后,李运昌与徐志率司令部负责开辟以鲁家峪为中心的丰润、玉田、遵化地区,由包森、李子光和周文彬、丁振军等分别率部开辟盘山、腰带山游击根据地。1940年6月初,全区建立5个抗日县政权、1600个抗日村政权,共产党员发展到1300人。7月,成立冀东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

1940年8月,李运昌利用青纱帐季节,指挥东西两线部队向平原主动出击,取得了三女河、鸦鸿桥等战斗胜利。11月下旬,东西两大块游击根据地全部连接,创建了跨11个县的游击区,还在游击区中建立了多块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并在滦县南部与滦东地区开辟游击区。

1941年11月初,华北日军将新组建的治安军7个集团21个独立团3万余人陆续调入冀东,与原驻冀东的3个集团5个独立团和1个炮兵团配合,代替日军进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据此,11月下旬,冀东区党分委召开会议决定,发动一次打伪治安军战役。打伪治安军战役共作战2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20余处,共歼敌5000余人,缴炮8门,机枪68挺,步枪2000余支,弹药24.7万发,电台、步话机6部及其它大批军用品,有两名伪治安军团长因战败被其“总部”处死。

通过这次战役,冀东八路军总兵力由战役前的4600余人猛增到7000余人,初步形成主力团、游击队、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体制。“李运昌司令员”威名大震。

1942年3月30日,日伪军集中5万兵力,对冀东发动了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由于日军兵力强大,来势凶猛,驻冀东地区八路军虽然取得了一定胜利,但也遭受不小损失。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和数百名县区干部及2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大片基本区被“蚕食”。

1942年6月上旬,冀东地委在热南王厂沟召开会议,部署对敌斗争。会上,李运昌作了动员。会后,军分区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悼念包森、刘诚光等为抗日而牺牲的烈士。经过充分准备,各路部队开始向日伪军反击作战。战役从6月15日开始到7月底结束,先后在滦县干河草、迁安彭家洼、蓟县洪水庄等地作战5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其中毙伤日军696人,缴获大批武器、物资,使日军发动的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和大“扫荡”以失败而告终,此役受到晋察冀军区通报表扬。

1942年9月,日军集重兵对冀东实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和大“扫荡”。 为避敌锋芒,李运昌率部实行了“敌进我进”的策略,主力部队离开基本区,进入外线开辟游击区。

1943年1月,中共冀东地委决定发动恢复基本区战役。李运昌在热南达峪村主持召开恢复基本区战役实施计划的军事会议,对战役行动作了具体部署。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先后三次发动了恢复基本区战役。

第一次恢复基本区战役。1943年2月1日,李运昌率部队分东、中、西三路大军,由热南向基本区挺进。东路大军第十二团行军到滦河以西,遭敌重兵阻截退回原地。西路大军第十三团到蓟县九百户,遭日伪军5000余人合击,突围后回热南山区。中路大军第十一团和军分区直属队,由李运昌率领,从喜峰口附近越过封锁线,进至遵化丁家岭。沿途击退300余名日军和一个团伪治安军的阻击,毙伤俘日伪军200余人,后继续南下。18日,李运昌率部队抵唐山近郊,遭日伪军6000余人围攻,当夜突围北返。20日,行至遵化马家峪、东水头一带,又遭6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从拂晓激战至夜晚,毙伤敌400余人,李运昌率部队乘夜幕突围。此役之后,很多被“蚕食”的基本区得到恢复。

第二次恢复基本区战役。1943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建立冀热边特委、冀热边行署,李运昌任特委书记、行署主任、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月,李运昌根据晋察冀军区指示和中共冀东地委决定,制定出第二次恢复基本区战役计划。战役仍分东、中、西三路向兴城以南进军。中路部队,由李运昌率领第十一团和分区侦察连组成,自喜峰口以南出发,进抵丰润西南部地区,与在原地坚持的第四地区部队会师,攻取了窝洛沽、石臼窝、封台镇等重要据点;东路部队,由迁滦丰北部山区,一直打到北宁路,进入滦县南部地区;西路部队,经三河、香河,进入蓟县南部地区。此役历时3个月,共作战50多次,攻取日伪据点、碉堡40余处,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恢复了除蓟县平原、玉田西部和迁滦丰一区外被“蚕食”的冀东基本区。

第三次恢复基本区战役。1944年6月下旬开始,李运昌和军分区参谋长彭寿生分别率部以南北两路分进合击,一举攻下马伸桥外围据点孔庄子,迫使蓟县与遵化边境封锁线据点的伪军相继撤退。同时,攻克蓟县、玉田边境日伪军中心据点多处。接着拿下蓟县第二区三岔口,摧毁蓟县东部和玉田北部近200公里的封锁沟。而后李运昌率部南下,连克蓟县南部之上仓镇、下仓镇等10多处重要据点,迫使蓟县各据点,玉田、宝坻之日伪军纷纷退却。此战役至7月中旬结束,共攻克、逼退日伪军重要据点和碉堡29处,填平封锁沟两条,蓟县、玉田抗日政权全部恢复,使日军处于抗日军民的合围之中。

同年7月,建立冀热辽区党委和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区党委书记和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冀热辽军区成立后,全区主力部队达到14095人,县支队和区游击队共计5349人,民兵284525人。

针对日军全面推行“无人区”的罪恶行径,1945年1月25日,冀热辽区党委发出了《关于目前对敌斗争的决定》。随后,李运昌领导指挥了打击伪满军的战役。战役分三期进行,从2月15日开始到5月底结束。在作战中,各部队运用了麻雀战、破击战等战法,取得了突出的战果,共作战230次,毙伤俘日军和伪满军5035人。经过打伪满军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使冀东“伪满化”的企图。

1945年6月,根据晋察冀军区的统一部署,李运昌发动了以挺进热辽为中心的扩大解放区战役,决定组建3支北进支队,分东、中、西三路挺进热辽。东路支队,由曾克林、张化东率800多人,分三路向辽西进击,攻克13个日伪军据点,解放7个村镇和多处“人圈”;中路支队,由赵文进、宋诚率700多人,于6月20日出长城,经20多天,进抵凌原、平泉南部及宁城地区,解放19座“人圈”;西路支队,由李越之、师军、王文率500余人,于6月25日出长城,经7次战斗,于7月8日进抵坝上,在围场、隆化、丰宁三县交界处开辟游击区。留在冀东基本区的第十四军分区挺进通古铁路西,开辟了百余村庄,并在通县开辟部分地区。第十八军分区进入武清县境内,先后解放了百余村。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李运昌奉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命令,指挥冀热辽军区三路挺进军,北出长城各口,向热河、辽宁、吉林进发。

9月14日,李运昌率部到达沈阳。10月,冀热辽部队接管了热河和辽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共60多个市、县,为挺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打开了通道,奠定了工作基础。

1946年1月后,李运昌历任热河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热河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运昌历任政务院交通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专职),司法部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等职。为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至十七大特邀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三至五届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

李运昌于2008年10月24日逝世,享年101岁。

(乐亭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