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抗战
在太行山区,上世纪曾流行一句话:“三天不吃糠,心里没主张”,道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天下之脊”太行山,成为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而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太行山,愈发贫瘠而落后,艰苦到了生长不出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她的子民,更无法满足抗日将士征战的需要。
从1940年秋冬开始,根据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灾、水灾、虫灾、雹灾。“几乎所有的树叶以及其他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有的拿儿女换米吃,有的妇女寻出嫁对象以图一食……”1942年至1943年,日寇推行“三光”政策,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和经济封锁,使部队和群众的生活处于空前困难时期。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日军的猖狂进攻下,一群20岁上下的八路军将士,吃野菜,嚼树叶,辗转千里,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革命先辈和烈士们,用“舌尖上的抗战”,为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刘伯承“吃砖头”
百团大战即将结束,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赤岸。由于战事不断,天灾频仍,根据地军需民用物品极度紧缺,部队和群众的吃饭问题遇到严重困难。不仅田地严重歉收,而且吃水也成为巨大难题。
涉县云平乡、关防沟等地,要往返三四十里,以至五六十里到清漳河驮水、担水。但条件越是艰苦,刘伯承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和干部战士同吃一个灶。经常吃的是黑豆面加野菜、树叶和在一起蒸成的菜馍。由于又黑又硬,刘伯承风趣地称作“吃砖头”。八路军总部首长来到一二九师师部,有时碰巧了,加一道炒粉条的菜,就算美餐了。
抗战进入到最艰苦时期,参谋长李达担心年过半百的师长会把身体拖垮,劝道:“你是一师之长,你要躺下了,对工作损失就太大了。为了革命利益,你应该吃好点儿,加强点营养吧,这是全师同志的心愿啊!”刘伯承笑着说:“我个人哪有这么大的作用?可是,在这时候,以身作则的作用就大了。你看我的身体不好,我的适应性可强呢。这个人哪,也怪得很,条件好,能过;条件差,也照样能过。”吃过洋面包的刘伯承感慨地说:“在苏联学习时,整天面包、香肠、牛奶,还加上补药。回到上海,组织上千方百计地给我弄药。后来到了苏区,哪里去弄补药,这不是也过来了吗!现在能吃到南瓜汤刺节菜,就满不错嘛。我们还是不要一点特殊化。”
在孤悬华北、四战之地的晋冀鲁豫边区,刘伯承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无后方作战的不利条件,从山地到平原,坚持广泛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辉煌战果的背后,是一二九师将士一天天“吃砖头”取得的。
1938年2月至3月,连续发起三次战斗,一场比一场打得好,响堂铺伏击战是“三战三捷”的第三捷,创造了华北抗战之最。现场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称赞八路军的游击战打得好。之后,刘伯承作出“人山”指示,提出游击集团思想。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又创造性提出“敌进我进”的战略战术。他指出,我们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只有退到太行山上去吃石头了。一二九师组织起1000多支武工队,深入敌战区,发动游击战,彻底打破了日军围剿根据地的计划。
为了表彰刘伯承的功绩,更为了鼓舞军民的斗志,中央破例批准为刘伯承举行50大寿庆祝活动。刘伯承不愿突出个人,也不同意浪费粮食,但中央的决定必须执行。
祝寿大会上,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刘伯承的优点后,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尤其强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刘伯承走上讲台,向大家深深致谢之后说: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邓小平“吃苦”
毛毛撰写《我的父亲邓小平》时,问父亲:“你那时一个人在前方,也够不容易的吧?”邓小平轻轻笑了一下:
“我没干什么事,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吃苦!
”在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繁重的斗争任务面前,邓小平日夜辛劳,耗尽心血。而在生活上,又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搞一点特殊化。每天坚持按定量供应吃饭,坚决不答应为他增加营养的要求。有几次生病,炊事员提出为邓小平另做一碗汤面条,被严词拒绝。
邓小平的大女儿出生在赤岸,不久即送到了老乡家里寄养。从1941年起,太行根据地连年干旱,粮食不够吃,群众只好将榆树上的榆钱子捋下来吃。邓小平的警卫员考虑到卓琳大姐正怀着小孩,营养不足,也想弄些榆钱子给大姐补充。于是,爬上老乡家的榆树,捋了几把榆钱子。
邓小平回来,看到准备做饭用的榆钱子,就问从哪儿弄来的?警卫员如实作了汇报。邓小平毫不客气地训导:“咱们困难,老百姓比咱更困难。越是困难,越要想着老百姓。不然的话,咱还叫啥子弟兵呢?赶快给老乡送回去!”警卫员只好退还了榆钱子,还说了好多赔礼的话。
邓小平要用长期的“吃苦”思想,换来抗战的有利局面。粮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他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讲道:“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战时粮食普遍缺乏。我们处在农村只能以农业生产为主。敌人在城市最缺乏的是粮食的供给,我们有了粮食,不但军民食用无缺,而且可以掌握住粮食和其他农业副产物去同敌人斗争,并能换得一切必需的东西。”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准备反攻’的口号,响遍了太行山的每个角落。”每到农忙时候,漫山遍野,穿着军服的子弟兵同群众一块在山上劳作。
为了激发指战员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制定了“奖勤罚懒”的制度,奖金数额最高达到200元到300元。邓小平在全区生产动员大会上强调:“部队只有枪而没有饭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们不帮助群众搞生产,人民倾家荡产,不能进行再生产,人民就会反对我们,我们就会弄到既无饭吃又无群众的地步。”“可能有些同志说,这是否过高了,我说不高。这是由于其劳动所获得的,又不是贪污所得,是应该的,对于懒惰不积极的,要给予处分。懒惰,生产不好的单位必须自己吃苦。否则,赏罚不明,就不能将一项工作做好。”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支持制定“滕杨方案”,发展金融业,保护私人企业,引进外来资本家开办实业,出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举措。从1943年起,许多部队做到全年蔬菜和三个月粮食自给,食用油盐、肉类、日常办公、杂支等费用大部分由生产所得解决。大生产运动的热潮,推行到整个华北解放区。
左权“吃草”
“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这是1937年冬,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于太行山上转战之余,写给13年没有见过面的母亲的信。
在民族危难、山河破碎之际,左权抱定的唯一信念是舍我一身,救国救民。走过漫漫长征路的他,曾经过草地、爬雪山,草根果腹、皮带充饥,如今面对日寇的残暴,唯愿和抗日将士们再吃一遍以草为食的革命苦楚,以换取独立自强的新中国。
左权祖籍湖南,来到太行抗日前线,尤为喜爱秋日太行山上,满山红遍的柿子树。在他眼里,瑟瑟寒风中,柿子带给人们的是胜利的希望。柿子,自古是太行山区的珍贵特产,是群众过冬的主要食物之一。
1941年秋末,左权率领部队前往黄崖洞执行任务。虽然大家饿着肚子,但个个精神饱满。老乡们看到部队过来,便摘下柿子往他们手中塞。行进中的队伍,没有一人停下来。忽然,一个又大又黄的柿子滚落在草丛里。队尾的小战士周海山把柿子捡起来,悄悄装进了口袋。部队翻过山头后,短暂休息待命。周海山把柿子放在文件包上,转身就走。左权发现后,叫住周海山,问:“哪来的柿子?”周海山恳求说:“首长,你不是喜欢太行山的柿子吗?就尝尝鲜,压压饥吧。”左权站语重心长地说:“眼下正是抗战的艰苦时期,老百姓把粮食支援了部队,而自己却要吃粗糠和柿子过冬。多好的群众啊。”“我们部队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捡来的柿子你看应该怎么处理?”小海山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拿起柿子,转身向来路跑去。
左权是“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毛泽东称赞他是“神枪手”,是“两杆子”都硬的将才。战斗在太行山上的左权,没有一日离开过前线,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敌后抗战,最后血洒太行山。
1942年5月25日,数万日军将八路军前方总部和许多老乡共计1万余人,包围在涉县南艾铺一带。激战过程中,左权有几次脱险的机会。以他的职务完全可以先行撤离,但他坚持留下来,主动担负起掩护总部撤退的任务。
彭老总突围出去之后,他拒绝了警卫连长的再三劝解,坚持组织最后的突围。当时左权已经冲上了十字岭,翻过山梁就是安全地带,他却毅然决然地坚守阵地,一面组织寻找机要人员,一面指挥大家躲避轰炸。当第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后,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左权,此时只要卧倒,就可以避免弹片击中头部。他只顾着指挥机要人员隐蔽,而把个人的安危抛在了脑后。当第二颗炮弹落下时,左权的身影消失在了山垭口。37岁的左权,用生命践行了“吃草”的精神。他是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战士们“吃两顿饭”
抗战期间,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艰苦生活,始终伴随着八路军将士。1938年12月1日,八路军总部下发通知:“各部于本日起改食两餐。”百团大战进入最激烈阶段,“有的部队在二十几个昼夜的战斗中,很少吃到一顿饱饭,没有睡过一宿足觉,有时一天只喝两次南瓜汤。有的战士一连负伤两次,仍然不下火线,有的民兵只背了两个南瓜,就跑来参战。”
1942年,新华日报社干部职工“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一个窝窝头……”战士们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还要坚持连续作战。大灾面前,部队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每日口粮一减再减。
1942年8月1日,一二九师下达《关于为生产节食、渡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从八月十五日起,即实行减发粮食。第一期:八至十月,战斗兵团每人每日发一斤五两,县区游击队一斤三两,后方机关一斤二两。第二期:十一月至明年三月,战斗兵团每人每日发一斤三两,县区基干游击队一斤一两,后方机关一斤。第三期:明年四月到麦收,战斗兵团每日发一斤,县区基干游击队十五两,后方机关十三两。”
司令部“军人大会”决议:自8月1日起,每人每日再节约小米三两,菜金全部节约,完全由自己种菜解决。秋季粮食供给发生更大困难后,部队普遍以野菜代粮,整天喝野菜粥。由于“吃两顿饭”,整个部队长期处于半饥状态,但军纪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
自1940年起,根据地逐步推行生产自救、减租减息、精兵简政、整风运动等一系列举措。1943年温村会议,推动根据地步入恢复与再发展阶段,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
刘伯承种南瓜,邓小平种白菜,一条手臂的蔡树藩带领政治部同志助耕劳动。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敌人来了就打,打退敌人就生产”。战士们和群众总结出80多种野生植物和各自不同的吃法;运用围歼的办法扑灭蝗虫。
一二九师和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机关紧缩一切开支,开凿漳南大渠。边区政府拨出160余万元(冀钞)以工代赈。35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每年增产粮食70万斤。群众称之为“救命渠”。
1943年修建漳南大渠工程现场
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有力支持了持久抗战。一二九师没有被天灾饿死、被日军困死,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从东渡黄河时的9000多人,发展到30万正规军、40万地方部队。
邓小平在太行首届群英会上指出:“太行山是这样穷的地方,不断受日寇奸烧杀的摧残,奸细和国民党特务从内部的破坏,还连续遭到几年灾荒的袭击。可是,我们克服了多种困难,养活了这许多军队。……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群食不裹腹的将士,用血肉之躯和顽强斗志,战峰岭,跃平原,发起大小战役战斗31000多次,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创建了全国最大抗日根据地。
(来源:精彩新涉县 作者张献伟)